在美麗而又古老的湍河之濱,一座大橋將一座城和一個村緊緊聯(lián)系在了一起。這個城就是鄧州,而這個村就是大丁村。
大丁村轄9個村民小組,1個自然村,人口不足兩千。但自近代以來,從這里走出了20個博士、23個碩士、90多個大學生,可謂人才輩出,聲名遠播,被稱為河南“博士村”。
他們中有中國第一批留洋博士、河南省第一個博士丁肇青;有中國杰出的語言學家、《現(xiàn)代漢語詞典》編纂者丁聲樹;有畢業(yè)于倫敦大學的經濟學家丁軫宇;有夫妻博士丁聲蔚、宋燁;有兄妹博士丁偉、丁俊玲。
鄧州大丁村丁氏宗祠
此外,還有美國哈佛大學博士丁炎,北京大學教授丁際昌,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丁子振,復旦大學教授丁聲頌,北京工商大學教授丁聲俊,河南大學教授、著名音樂學家丁承運、丁伯苓、丁紀園,南開大學教授丁廣州,西安交大教授丁心潔……
一個個星光璀璨的名字背后,是丁氏家族一脈相承、崇文重教的良好家風。
“遺子黃金滿籯,不如一經。”
做人修身要品質淳樸簡約,教育子孫要用好的方法,這正是民國鄧州第一家族——丁氏家族文俊輩出、千載榮昌的原動力。
丁肇青 (1893—1950),字雄東,鄧縣城內文廟街人。中國第一批留洋博士、河南省第一個博士,鄧州丁門望族博士的帶頭人。
1913年,丁肇青考入上海復旦大學攻讀法文。
1917年,轉入北京大學繼續(xù)深造。
北大未名湖
當時,丁肇青在革命先驅李大釗領導下,參加了"馬列主義學習小組",擔任進步刊物《北大學生周刊》主編和負責《新青年》雜志的海外發(fā)行工作。
丁肇青還和北大同學一道,上街示威游行,宣傳"勞工神圣"和"提倡三·八制"。結果在前門大街被逮捕,后來經蔡元培,李石曾保釋。
1919年四月下旬,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的消息傳來,中國人民再也無法抑制憤怒的情緒,五四運動像火山一樣爆發(fā)了。
5月3日,北京十三所大專院校學生代表集會,由許德珩起草,丁肇青在大會上發(fā)言,并制訂了“四條決議”。
第二天,北京大學等學校的學生代表3000多人,在天安門集會,決定致電巴黎專使,要求拒簽和約。隨后,學生們高呼“外爭國權,內除國賊”等口號,舉行示威游行。
五四運動中,丁肇青作為北京大學的進步學生代表,參加了反對簽訂《二十一條》不平等條約、驅趕曹汝霖、章宗祥、陸宗輿等賣國賊的愛國運動。
五四學生運動
五四運動發(fā)生后,國民政府采取“明助暗趕”的手法,丁肇青作為"五四"運動的發(fā)起人和領導者之一,被派往法國官費留學。
留法期間,丁肇青與無產階級革命家周恩來、鄧小平、李富春等結識,并在一起參加進步活動。
留學歸來,獲得法國文學博士學位的丁肇青,進入國民黨政府軍政部,擔任少校秘書。后來因懷疑他與馮玉祥有交往,就降調為科員。丁肇青一氣之下,辭職不干。
1924年拍攝于巴黎 后排右二丁肇青 右三鄧小平
當時,法國派馬古列博士來華考察中國教育。由于馬古列是丁肇青在巴黎同學,教育部就派丁肇青以全國高等教育視察專員的身份,陪同到上海、北京、沈陽等地考察。
考察結束后,丁肇青受聘為河南教育廳長。
反蔣斗爭失敗后,蔣介石曾下令通緝丁肇青。
后來,丁肇青重返北大,專門講授法國文學,并受聘為張學良部的名譽顧問。
抗日戰(zhàn)爭爆發(fā)后,丁肇青力主抗日,在國民黨晉綏軍陸軍中將張蔭梧部,做統(tǒng)一戰(zhàn)線工作。
他曾以北察游擊隊總司令聯(lián)絡員的身份,駐山西長治八路軍總司令部。
1941年,丁肇青返回鄧縣,熱心創(chuàng)辦地方教育和福利事業(yè)。他先后設計和籌建了社會大戲院、公立醫(yī)院、城關一小教學樓,協(xié)助創(chuàng)辦丁氏私立敦本中心小學、淯濱中學等。
1949年,鄧縣殘匪暴亂,妄圖顛覆革命政權。在平定叛亂過程中,頑固不化的土匪詭稱丁肇青在暴亂中任職,結果丁肇青被拘留審查。
還沒有結案,丁肇青不幸去世。而他被捕受審一事,經反復審查,認為沒有實據(jù),已予糾正。
丁肇青著有《中法文化交通史》一書,生前確系知名無黨派愛國人士和高級知識分子,對家鄉(xiāng)人民做出了不少有益貢獻。
丁氏祠堂內局部
(作者/劉芳)
本文來源:故鄉(xiāng)舊事 責任編輯:楊長坡
中國-博士人才網發(fā)布
聲明提示: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”的文/圖等稿件,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(yè)探討之目的,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,文章內容僅供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