實現遷地與就地保護相互補充
2021年10月12日,中國在《生物多樣性公約》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上宣布,本著統(tǒng)籌就地保護與遷地保護相結合的原則,啟動北京、廣州等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。
《國務院關于同意在北京設立國家植物園的批復》指出,國家植物園建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,尊重自然、保護第一、惠益分享;堅持以植物遷地保護為重點。2022年5月30日,國務院批復同意在廣東省廣州市設立華南國家植物園時同樣強調:華南國家植物園應“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,尊重自然、保護第一、惠益分享;堅持以華南地區(qū)植物遷地保護為重點”。“植物遷地保護”在南北兩座國家植物園的未來發(fā)展中都將占有重要位置。
2012至2022年,國家林業(yè)和草原局組織開展了第二次全國重點保護野生植物資源調查。結果表明,我國的植物多樣性保護仍需進一步加強。在此次調查的283種最受關注的野生植物中,有98個物種野外數量低于穩(wěn)定存活界限,嚴重瀕臨滅絕,占調查物種數的34.6%。調查還發(fā)現,僅有30種野外種群完全納入了就地保護,另有61種野外種群的80%以上納入就地保護,二者相加,就地保護狀況較好的調查物種共91種,僅占調查物種數的32.5%。這些數據表明,僅靠就地保護,已不能完整實現植物多樣性保護目標。
國務院在設立國家植物園和華南國家植物園的批復中還強調,國家植物園應“強化自主創(chuàng)新,接軌國際標準,建設成中國特色、世界一流、萬物和諧的國家植物園”。從國際同業(yè)發(fā)展趨勢上看,世界自然保護聯盟(IUCN)于20世紀末便開始鼓勵對瀕危植物進行遷地保護,植物園成為瀕危物種的“諾亞方舟”,承擔物種收集并在其棲息地破壞或退化期間保存物種的任務。在此背景下,對植物園的功能界定,也更強調植物遷地栽培、收集植物材料并進行科學記錄等內容。由此可以期待,中國國家植物園體系將會在上述多個領域繼續(xù)發(fā)力,成為世界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尤其是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重要一環(huán)。
華南國家植物園有何獨特?
廣州位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(qū),匯聚了我國南方大多數植物物種;經濟發(fā)達的“珠三角”地區(qū),也具備更優(yōu)的區(qū)位條件和基礎優(yōu)勢。
據住建部《2020年城市建設統(tǒng)計年鑒》數據顯示,截至2020年底,廣州是中國內地主要城市中人均公園綠地面積最高的城市。在有90余年歷史的華南植物園基礎上建立的華南國家植物園,是目前規(guī)模最大的南亞熱帶植物園,現有38個專類園,遷地保育植物17168個分類群;植物園擁有3個研究中心、1座植物標本館、2個國家級野外臺站和3個中科院重點實驗室等科研平臺。
位于北京的國家植物園,重點收集三北地區(qū)鄉(xiāng)土植物、北溫帶代表性植物、全球不同地理分區(qū)的代表性植物。此次新設立的華南國家植物園則立足華南和全球同緯度生物多樣性,致力于全球熱帶亞熱帶地區(qū)的植物保護、科學研究和知識傳播。
在華南國家植物園園區(qū)中心成功培育的報春苣苔,是對珍稀物種進行遷地保護的縮影。開紫花的報春苣苔,對生長環(huán)境有著嚴苛的要求。這種生存于人跡罕至之處的植株曾消失了120年。直到20世紀90年代,3株報春苣苔在廣東連州被發(fā)現,處于不折不扣的“極度瀕危”狀態(tài)。2002年,華南植物園開始了報春苣苔的遷地保護研究,2003年利用生物技術成功繁殖報春苣苔,2007年成功實現野外回歸。
如何體現社會公益性?
國務院在設立國家植物園和華南國家植物園的批復中還強調,國家植物園應“體現國家代表性和社會公益性”。
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是植物多樣性保護的兩種主要方法。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是就地保護的主要形式。構建以國家植物園為引領的植物園體系是遷地保護的主要形式。二者相輔相成,共同形成中國較為完整的植物多樣性保護體系。
與同步發(fā)展的國家公園一樣,國家植物園的未來發(fā)展也不僅僅局限于成為科研重地,還會更多地體現以“人”為本的文化和社會公益特征。由植物園原有的科普功能提升至展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水平,對于兩個國家植物園來說,都是一項新的挑戰(zhàn)。
世界自然保護聯盟(IUCN)1997年發(fā)布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,列入了一種棲息在密林深處、散發(fā)腐肉氣息的“巨魔芋”。從7月19日起,“盛開的巨魔芋”開始在網絡上刷屏,3株巨魔芋陸續(xù)在位于北京的國家植物園溫室里開花。國家植物園甚至為此開辟了夜場直播,主動吸引觀眾觀測世界首次遷地保育的巨魔芋在人工栽培狀態(tài)下群體開花。
華南國家植物園同樣具有提升自然、文化科普教育功能的良好基礎。園中還有眾多的文物古跡,南宋抗元名將文天祥的恩師朱澄墓也坐落在這里,2002年7月,朱澄墓被公布為第六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。在華南國家植物園的龍眼洞中,人們可以參觀飛鵝嶺新石器時代遺址。龍眼洞所在的飛鵝嶺,曾出土了大批新石器時代磨制石器和陶片以及13處文化遺址。
會不會出現更多國家植物園?
2022年6月16日,國家林業(yè)和草原局規(guī)劃院組織編制的《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遷地保護情況調查報告》通過專家評審,其提供的最新數字表明,我國已建立各種類型、不同級別的遷地保護機構134個,野生植物遷地保護體系已經初步形成。
依靠遷地保護實現與就地保護的相互補充,是完整保護植物多樣性的重要途徑。位于北京的國家植物園地處溫帶,而華南國家植物園則位于亞熱帶,兩個園區(qū)屬于不同的氣候帶。在遷地保護植物類群上各有特點。更重要的是,中國地域遼闊,氣候和植被類型多樣,在我國建立的近200個植物園(樹木園)中,還有更多植物園具備加入“國家隊”的潛力。
在2021年舉行的“COP15”大會期間,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園 “扶荔宮”吸引了許多人的目光。這里保存著2500多種特色植物,展示了素有“植物王國”之稱的云南豐富的物種多樣性和別具特色的生態(tài)景觀。
從體系特征來看,位于中國西南的昆明植物園,其覆蓋的云南高原、橫斷山區(qū)及青藏高原區(qū)域,植物種類異常豐富,蘊藏著重要的國家戰(zhàn)略生物資源,是全球3個山地生物多樣性中心之一。與位于溫帶的國家植物園、位于亞熱帶的華南國家植物園不同,昆明植物園屬中亞熱帶內陸高原氣候,麗江園區(qū)海拔縱跨2680至3600米,高差近1000米,呈現出典型的立體氣候背景和山地垂直植物帶譜。
現在,昆明植物園已建成了山茶園、巖石園、竹園、水生植物園、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專類園、扶荔宮溫室群、裸子植物園等16個專類園,收集保育來自全球、特別是我國西南地區(qū)的重要植物資源8840余種……
加強生物多樣性就地與遷地保護,是我國加大生物多樣性保護治理力度中的重要一步。完善就地與遷地保護體系、創(chuàng)新性劃定生態(tài)保護紅線等中國實踐,為全球保護瀕危物種及其棲息地,恢復生態(tài)脆弱地區(qū)提供了寶貴經驗。人們有理由相信,以國家植物園和華南植物園為開端,中國的國家植物園體系,將會出現更大規(guī)模的擴展。通過遷地保育珍稀瀕危植物、特有類群和重要經濟植物,中國的國家植物園體系能夠為保護地球上生物多樣性和世界和諧發(fā)展進步做出貢獻。
延伸閱讀
遷地保護是以整株、種子、花粉、營養(yǎng)繁殖體、組織或細胞培養(yǎng)物的形式,在其自然棲息地之外保存和維護活體樣本。
遷地保護從保護的目的出發(fā)對特別的類群進行引種收集和相關研究。為了達到好的效果,要注意植物材料的收集類型、收集方法及其檔案,綜合考慮物種的生物環(huán)境及非生物環(huán)境,對有活力的種質資源進行后續(xù)監(jiān)測和管理。
中國-博士人才網發(fā)布
聲明提示: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”的文/圖等稿件,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(yè)探討之目的,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,文章內容僅供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