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“90分”到“A”,僅僅一個符號的改變,會撬動什么?
清華大學5月15日宣布,全面改革現有學業(yè)評價體系——從2015級本科生和研究生新生起,清華學生的成績單上,將看不到百分制的分數,以A、B、C、D等12檔等級代之。
按照清華的計劃,這樣一個評價體系的改變,并非簡單地以等級制取代百分制。“它更像是一個‘扳手’,在打破分分計較桎梏的同時,喚醒學生學習的內生驅動力,實現教育從‘灌滿一桶水’到‘點燃一團火’的轉變。”清華大學副教務長鄭力說。
這是一個考量了5年的抉擇,應試教育的積弊下,我們有太多對創(chuàng)新人才“冒出來”的渴望,也聽到太多關于“中國學生不知為什么學、教師不知該怎么教”的指摘。這一次,在厘清“教與學”的關系上,清華選擇從調整教學評價的“指揮棒”入手。
“別了,100分”,從百分制到等級制,能否真如清華所愿,成為撬動高等教育內部改革的切口?它的推行,又能改變哪些校園內部的教育生態(tài)?
太多中國學生不知“為什么學習”
傳統(tǒng)的百分制評價體系下,哪些課程最受大學生歡迎?
除了“學術大牛”、知名教授的經典課程外,幾乎每個學校,都會流傳著一本“水課大全”——容易修、管得松、給分高的課程。為了刷到一個好看的學分績,考前刷題、過度答題、不敢選有挑戰(zhàn)的課程等,成為當下大學校園里的“常態(tài)”。
一份由清華學生發(fā)起的“清華和MIT(麻省理工學院)學生主要學習動機”調查顯示,MIT學生的第一動機是認知內驅力,即對知識本身的渴望與好奇;清華學生的第一動機則是通過成績獲得尊重和認可。精細化的評分體制下,排名和數字刺激著學生的敏感神經。而這也許可以從某種程度上解答“錢學森之問”——太多中國學生不知道“為什么而學”。
“曾有清華學生為了‘刷’到高學分績,故意在英語分級考試時考砸,分到慢班,最后再輕松考個高分。”這種工具導向、功利主義的學習觀是鄭力最憂心看到的教育導向,“我們希望學生是從自己興趣需要出發(fā)自主學習,而不是為了‘唯分數’被動學習。”
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(fā)展的學業(yè)評價體系,這正是此次清華改革的首要目標。在世界范圍內,除劍橋、牛津外,國際知名大學普遍采用等級制。可在歷史上的清華,等級制的經歷卻在不斷反復:從清華學校時期的科學計分法、清華大學初期的五等級制、西南聯(lián)大時期至20世紀50年代初的百分制、1953年至1963年的5分制,再到自“文革”后延續(xù)至今的百分制。
百分制、等級制,到底誰優(yōu)誰劣?在國內眾多高校普遍堅守百分制的情況下,清華為何要調整“指揮棒”?
鄭力的解釋是,在現階段的清華,應試教育的慣性正日益侵蝕學生內生的學習興趣,給學分績“松綁”正當其時,“采用等級制本身意味著,學校鼓勵學生弱化對學分績的追求,將課程選擇的著眼點重新放回對自身發(fā)展真正有益的能力、素質和知識上。”
“任性選課” 成績只反映成長
根據新的評價體系,課程成績以A+、A、A-、B+、B、B-、C+、C、C-、D+、D、F形式記載。其中,獲A和A-的人數不超過該課程修讀總人數的20%,獲得F(不通過)的學生比例則不設要求。
“終于能任性地選課了。”在清華學生自媒體上,改革被普遍視作“一個毋庸置疑的方向”。
“成績只是為了反映成長,而不是位置。”鄭力坦言,原來有學生想嘗試比較艱深的專業(yè)課程或和自己專業(yè)方向不同的新課程,卻怕學分績掉下來不敢選,“要鼓勵學生選難度大的課,要有探索的精神,所以新方案允許學生在部分課程上自由選擇等級制或通過制,選擇通過制的課程成績將不計入學分績。”
隨之而動的,還有推研、評優(yōu)等一系列評價政策。
變百分制為等級制后,在推薦免試研究生過程中,清華不提供逐次排名的名單,只提供前10%、20%、40%、80%等段位名單。后期通過面試等手段,加強對學生科研潛力、素質等方面的考察。
“比如,有的院系推研時特別看重學生的數學類成績,可以向學校注冊中心提交計算‘數學類課程學分績’的要求,有的院系推研時特別看重學生人文素養(yǎng)和涉獵通識性知識的廣度,則可以提交計算‘人文素質課組學分績’的要求。”鄭力說,“這就好比原來只有一把尺子度量學生的學習表現,當尺子多起來以后,間接地弱化學分績的度量功能,讓師生不僅關注知識的習得,更注重能力的提升。”
改變“教與學” 教師面臨挑戰(zhàn)
按下“扳手”之后,還有哪些教育生態(tài)可能會隨之改變?
鄭力為改革畫出了清晰的目標圖:短期,降低學生工具主義和功利主義的學習觀,鼓勵探索和多樣化的學習;中期,提升教師評價素養(yǎng),實現學生發(fā)展和教學成效的科學評價;長期,實現三位一體的培養(yǎng),樹立“評價不僅要看知識,更要重能力和素質”的育人理念。
而要實現這些目標,教師要面對的挑戰(zhàn)顯而易見。
“從‘以教為中心’到‘以學為中心’,幾乎每個老師都會說。可翻開他們的教案,全是‘這學期我要教什么’,而沒有‘讓學生學到什么’。”在討論方案時,曾有講授《工程物理》課程的老師找到鄭力,一肚子困惑:“讓我教知識點可以,可價值觀該怎么教?”“在賦予任課教師更大自主權的同時,其教學能力和評價素養(yǎng)就更加重要。”鄭力說。
清華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張佐負責講授《數據倫理》課程。雖然這學期改革還沒實行,但她已經按照等級制評價體系的要求來設計課程了:“不能再像以前一樣簡單注重知識的傳授,而是要讓學生通過課程學習了解到在職業(yè)中如何進行價值判斷。這迫使我必須改變教學設計和執(zhí)教過程,讓學生展現他們識別問題的能力,引導他們探討哪些地方可能存在倫理沖突和風險,給出解決框架和最終結論,而不是單純地出題、考試。”
另一個問題則在于,評價權力下放到院系之后,它們能否緊跟學校改革的思路與步伐?
“放權給學院,在此前的獎學金評比中已初步試水。從去年開始,清華各院系可以根據自身學科發(fā)展的要求,定義自己的‘優(yōu)秀學生’。”鄭力介紹,目前,清華引入了多方參與的校園新型治理結構,“學校成立了本科生課程咨詢委員會,研究生的也正在籌備中。部分院系也結合自身實際成立了學生委員會,發(fā)揮學生‘參與人才培養(yǎng)’的積極性。”
改革剛剛啟幕。但所有涉及其中的都是今天中國高等教育面臨且必須解決的真問題,比如,如何構建“教與學”的關系;如何讓教學真正回歸大學辦學的本源。這一切,能否如改革的初衷得以實現,本報將持續(xù)關注。
(本報北京5月17日電 本報記者 鄧 暉)
中國-博士人才網發(fā)布
聲明提示: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”的文/圖等稿件,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(yè)探討之目的,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,文章內容僅供參考。